開泰橋,位于丹陽市南門外,為花崗石單孔石拱橋。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90年左右)。橋頂面石欄上陰刻楷書“開泰橋”3字,橋洞下有“同治”兩字。橋為單孔拱圈形制,橫縱聯鎖式砌置。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修建。
開泰橋,位于丹陽市南門外,為花崗石單孔石拱橋。高10米、長45米、寬9.5米。臺階式的橋面,北有25級臺階,南有27級臺階。9.5米寬的臺階中間僅有一塊條石供以前的獨輪車推行。橋上的每一塊條石上都有著深深的車轍的痕跡。開泰橋橫跨于東西向的西門運河上。據說古代每逢干旱缺水,就用草包裝土填塞橋洞,阻止河水東瀉常錫,使之倒流進香草、簡瀆兩河,便利沿河百姓灌溉,故又稱“草堰橋”。
開泰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90年左右)。橋頂面石欄上陰刻楷書“開泰橋”3字,橋洞下有“同治”兩字。橋為單孔拱圈形制,橫縱聯鎖式砌置。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修建。橋拱頂壁雕有圓形石刻圖案,上云:“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樣。橋的東西兩面各有陰刻楷書對聯一副。東側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層雁齒,迤趨萃秀而東”。西側為:“橫波激石,峙并雄關,搖揖鳳凰山秀;堰水長虹,跨當孔道,旁通香草河流”。通過橋上所鐫對聯,可看出開泰橋的氣勢和地位。
開泰橋是我市境內現存規模最大、構造講究的古代石拱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1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