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啷當
據丹陽民間習俗:“黃秧下田谷進倉,打麥場上篤啷當”查考,明清兩代,丹陽民間“六書”、“抬閣”、“三跳”、“舞獅”、“濤贊”、“秧歌”、“送麒麟”、“唱春”、“蕩湖船”等演藝之風頗盛。農閑時富村大村搭臺唱戲,窮村小村請先生說書業已習以為常。按村民口碑資料記述,丹陽啷當始興于清道光年間。
丹陽啷當曲目為“本頭”和“灘頭”兩種,本頭有《紅粉記》、《賣花記》、《懶婆娘》、《青樓記》等六十余部。“灘頭”共傳四十種,葷素各傳二十,鼓勵自編自創。伴奏樂器常用的是竹板、竹鼓,適當配以江南絲竹、用胡琴、三弦、琵琶等。
丹陽啷當唱腔統稱“啷當調”,以板式組成,[吟板]、[正板]、[行板]、[數板]、[急板]、[笑板]、[叫板]等唱腔系列。每種板式有固定的竹板竹鼓敲擊,“板頭”等人唱腔。
演出場所以街巷、村落、農家堂屋、天井院落、打谷場等為主。
建國初年,據藝人排名統計,常年演出的是40人。1961年10月,丹陽縣曾組織全縣盲藝人舉辦“啷當說唱會演”活動,能上臺表演的藝人不多。20世紀60年代“文革”以后專業啷當藝人基本上銷聲匿跡,演出活動則被丹劇團所取代。目前瞽目啷當的傳承人陳金堂之女陳玲梅女士(盲人)還偶爾活躍在舞臺上。
主辦單位:上海天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8015706號-1
信息提供丹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