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人愛喝大麥粥,一是其乃一種平民食品。制作簡易,家家亦然。特別是稻麥兩茬農作物耕作漫長的歷史傳統條件下,由于“靠天吃飯”,水稻產量較低,常常因上年的稻米瀕于告罄,下年的麥收只有大麥先成熟,處于“青黃不接”期,割打下大麥磨粉和著少量米粒燒成大麥粥,既可節約大米,又能果腹充饑,成了農民的“救命粥”。二是其平實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蕭衍,居家南蘭陵(今丹陽市),南北朝時梁朝皇帝,史稱“武帝”。《梁書·武帝紀》載:蕭衍在荊州任職隨郡王府咨議參軍時,忽覺父親有難,連夜馳回,路上不眠不食,數天數夜趕回,到家時形毀骨立,家人都不認識他了。蕭衍見父親已死,悲哀慟哭,口吐鮮血,一場大病,粒米不能進。家人每天以二溢大麥粉煮粥,輔以調養身體,竟奇跡般地治好了這場大病。
關于丹陽大麥粥,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有一次路過丹陽。龍船停泊在大運河邊,縣衙役官員跪拜迎駕。時值盛夏,酷熱難擋。午飯時分,機智的縣太爺差人將一百姓家中吊置在水井內的一缽大麥粥專呈乾隆帝品嘗。乾隆皇帝平日里在紫金殿餐餐山珍海味,南巡一路,各地州縣官員貢奉的各式美味佳肴幾近吃膩。他一喝上黃潤清涼的丹陽大麥粥,頓覺爽口提神。于是,一連喝了三大碗,龍顏大悅,連夸:“好吃!好吃!”縣太爺受寵若驚,便連續三天如法炮制以大麥粥招待皇上。到了第三天,乾隆爺又喝完大麥粥后問太監:“船到哪里啦?”答:“還在丹陽。”乾隆爺聽后隨口一說:“丹陽真難過!”(指地盤大,難以出縣境)。隨后又說:“難過歸難過,但是大麥粥還有的喝。”皇帝金口一開,下官奉為神明。從此,在丹陽民間有一句俗語:“丹陽人(方言“人”讀“凝”),大麥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