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九里季子廟會亦稱嘉賢廟會,是丹陽境內最早的廟會之一,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廟會之一。該項目于2009年6月被省文化廳以擴展名錄的形式公布為第二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江蘇省丹陽九里季子廟會亦稱嘉賢廟會,是丹陽境內最早的廟會之一,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廟會之一。該項目于2009年6月被省文化廳以擴展名錄的形式公布為第二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它取材于兩千五百年前,吳國公子季札高風亮節,潔身隱退,三讓王位,講求誠信,被譽為“至德第三人”。明朝時期,地方官都要召集百姓在農歷四月十三這天聚集季子廟,在季子廟神像前祭祈(這天是季子的誕生日),因而將這天定為每年的廟會來紀念季子。百姓們祈雨禳災、求福問卜也會前來祈禱叩拜。九里廟會的民間祭祀不僅正規,而且范圍廣、規模大,堪稱江南廟會之首。歷史上有與茅山道觀形成的“上茅山、回九里”的傳統習俗,意即:上茅山求功,回九里修德而功德圓滿。故而,每逢季子廟會期間,人潮如云,香火繚繞,鐘鼓鳴響,江、浙、皖、滬等地的香客紛至沓來,心懷虔誠祭祀“嘉賢大帝”季札,以期“心誠則靈奉嘉賢,功德圓滿送吉祥”。書中曾有:“車轂擊,人肩摩,舟如織”的記載。民國時,季子廟組織戲班在戲樓唱戲,又增加了農歷三月初六為九里廟會,形成傳統的民俗活動。

踏上九里老街,青石條路上獨輪車刻下的深深印痕、那被歲月沖刷的老店門面,記錄了千年古鎮的滄桑歷史。季子 廟正中有一“十字碑亭”,碑文為“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兩行10字,篆書陰刻,傳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書,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成為罕見的文物珍品。季子碑刻相傳為孔子唯一存世手書。經過復建的季子廟,現有64間正殿,陰陽殿、128座神像。而讓季子廟聞名遐邇的,不僅是有珍稀的孔碑、八字碑等名勝古跡,更得益于這里有世上獨有,被譽為天下奇觀的“沸井涌泉”。現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濁,彼此比鄰。大者如沸騰的開水,小者如魚兒呼出水汽。稍遠看去,井欄古樸典雅,神韻別具;走近細瞧,井內水面翻騰鼎沸,滾滾有聲。井水可直接飲用,且味道各不相同。這奇特的景觀每每令參加廟會遠方來的客人稀奇不已。
九里廟會不僅有著濃郁的宗教文化背景, 它也是民間經濟文化活動的大舞臺,最終形成了以宗教為依托的群眾聚會場所,從而大大增強了廟會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于是乎,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集市貿易也逐漸融入并貫穿活動的全過程。趕廟會大多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人成幫結伙地前往。鄉下的農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農活去趕廟會,四鄉八鎮聚集來的人,要吃、要住、要買東西、要看熱鬧,就為廟會提供了廣闊的商機。經營各種飲食小吃的、賣鞋帽布匹的、抽簽算卦的、賣丸散膏丹的、賣日用雜貨的、賣民間工藝品的等等各類生意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還有耍猴的,玩蛇的,變雜技魔術的以及馬戲團等等,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群眾。
九里廟會還有一個吸引人的東西,那就是——“唱春”。唱春人主要有三部分人組成,他們是安徽人、蘇北人和丹陽本地的民間藝人。安徽人唱春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黃梅調和花鼓曲調;蘇北人唱的是揚劇和淮劇,而丹陽當地的則以當地的“啷當”調說唱。唱春的內容,既有傳統曲目,也有按不同家庭、不同賓客現編現唱的。后者獲得的賞賜和掌聲會更多些。現在的唱春人不僅唱老的一套曲目,還加入了現代歌曲和流行歌曲。
如今,九里每逢廟會,親朋好友是必到的。主人以豐盛的菜肴款待來賓,一些親戚朋友多的人家,開起了流水席,白天晚上分批招待,并以此為榮。
九里廟會,豐富了九里村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老百姓繼春節之后的又一娛樂盛宴。對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